| ᐕ)⁾⁾

Mobile / Web 软件开发者@Thoughtworks.com

  • 在读:《无神话不艺术》
  • 在玩:《鸣潮》,《赛博朋克 2077》
  • 在练:推 90KG * 6 * 5;蹲 130KG * 6 * 5;拉 120KG * 8 * 5

2025 week 39: Performance Review

又到了年终审核的时候了,配合 AI 花了 4 个小时搞定了。主要流程就是把 1)自己记录的工作笔记 2)项目上线邮件。这是老板撰写的,等于她已经帮我把我工作的重点有价值的部分高亮标记出来了。3) 公司对于职级期望的描述打包发给了 AI。再让 AI 根据职级描述判断我在描述的各维度里有哪些达标,有哪些超出预期。最后再生成一段简短的总结,这样找老板和同事要反馈时一起发给他们可能能方便点。 过程中还发现 AI 输出如果是中文,就一股子阿里味儿(比如“面对后端未就绪 / 设计频变 / 技术栈切换 的组合复杂度,采用混合架构 + Mock 解耦 + 变更批处理 的组合拳),试了好几次都去不掉,改让 AI 输出英文然后再翻译中文就好非常多。 娱乐 《姥姥的外孙》 ⭐️⭐️⭐️⭐️⭐️ 听《纵横四海》Melody 推荐看的。讲述了一个平时从来不照顾姥姥,但得知姥姥癌症晚期后打算临时抱佛脚跑去照顾以获得遗产的外孙的故事。很催泪且温情。 对其中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是姥姥想要个漂亮的大墓地。我的第一反应是,姥姥还是有一些虚荣心的呀。但她下一句话却是“墓地漂亮点,这样你们就愿意来多看看我了”。😢

November 11, 2025

2025 week 38: 美股减仓

看到喵神在群里发美股减仓及英伟达破 5 万亿市值的消息,于是开始减仓标普 500,纳指和标普科技(持仓占比是 1:1:2),过段时间再回头来看看是不是卖飞了。 笔记从 Apple notes 迁移到 markdown 文件已经几周了,发现自己只有第一次搭建好环境的的时候用上了 codex 来分析整理笔记,此后再没有了。可能对我来说只需要一个能够满足我快速记录获取信息的 markdown 工具即可。 输入 《养育男孩》 ⭐️⭐️⭐️⭐️ 尽管其他部分还行,但因为在男孩女孩差异及性取向章节部分有不少脱离时代的刻板印象描述,让我对这本书的可信度打了一些折扣,会觉得有点更不上版本了。 娱乐 《魔女》 ⭐️⭐️⭐️⭐️ 好看,讲述了天赋异禀的超能青年如何逃脱组织的控制。崔宇植演得很好,相较之下女主角在影片的后半段就有点面瘫了…

November 3, 2025

2025 week 37: 生产项目的 AI 辅助编程

现在服务的客户项目非常注重文档,在做任务之前会需要先写一份 engineering doc,其中包含: 用户故事 验收标准 改动范围 / 技术实现 测试策略 超出范围 跨功能需求 不难看出这其实已经是一份足够详细到能让 AI 帮忙实现的 prompt 了。现在的工作流程就变成了首先利用 Github issue 来撰写一份详尽的 engineering doc,然后直接让大模型来阅读 engineering doc 进行实现。过程中有遇到的一些问题: 直接让 VSCode for Copilot 访问网页会提示没有相关操作权限。但让他用 GitHub CLI (gh) 就可以了 用 gh 来阅读 issue doc 获取文档及代码上下文时候,agent mode 会卡住,原因是因为 gh issue view 这个命令默认把输出送入了分页器(less),需要换成 cat(gh config set pager cat)。 项目本身是用的 GraphQL 作为网络请求层(这是一个非常 LLM 友好的技术选型!),用脚本生成相关的 models 之后,需要让 agent 把生成的文件都加到 Xcode project 里,这样新生成的文件可以参与到编译。 由此基本上就做到了写完 engineering doc 之后让大模型阅读就能实现个七七八八,只需要自己编译验收,审查一下代码即可。一周下来在写文档和验收微调上耗费时间大概 1:1,算是做到了先思考再实现,思考时间大于真正上手写代码的时间。 娱乐 《逃离鸭科夫》 ⭐️⭐️⭐️⭐️⭐️ 健身的时候听机核节目《鸭科夫凭什么爆火?因为它是真懂搜打撤》被安利的,收听过程中就知道这个游戏自己肯定喜欢,结果没想到开始玩一发不可收拾,当天就玩到了凌晨 4 点,很久没有这么沉迷一款游戏了,希望能出个 Switch 版本,这样可以在地铁里玩。

October 27, 2025

2025 week 36: 宜家全屋设计

装修 21 年买的房最近交付了,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现在房价距离入手的价格跌了大概 30% 以上… 这套房是精装交付,所以只需要购置家具家电。之前的装修是找了定制家具的公司定制各种柜子,但实际使用下来发现定制家具价格昂贵,制作周期长,并且甲醛释放耗时长。于是这次就打算全部买成品,直接选择了宜家的全屋设计。 主要考量是: 环保。据在成品柜定制公司工作过的朋友说,宜家成品家具的环保标准在国内算是一档,比起之前找的本地的工厂要高非常多。 制作周期。因为是成品组装不需要像定制家具那样等待制作周期。 审美。很符合自己对家的想象,且找全屋设计会有一个宜家的设计师来帮忙搭配及设计。 保修。最关键的是保修是真的保修,之前买了一张床垫,睡了快五年发现中间有点凹陷,打电话给宜家派了个人上门看了看,二话不说就给换了。而之前找的本地的家具定制公司已经关门了。 联系了宜家之后,缴纳 2000 押金,他们会安排人上门测绘,然后设计师拉群。第一次意向沟通后,就会出一版设计图,然后再基于设计图沟通几次,可能因为自己需求比较简单一共只花了 5 个小时,就走完了设计到下单的流程。 工作 在被客户续费两次之后,终于结束了近两年的流媒体项目。本以为能休息一下,结果第二天就被安排上了之前服务过的房地产项目。虽然项目是好项目(客户非常好!),但入职我司以来每次上项目都是这么背靠背的安排,还是会有点失落。为什么身边其他同事都可以 on beach 几周到几月不等啊… :[

October 20, 2025

2025 week 35: VSCode 作为主力 markdown app

本来是国庆节前,客户通知说有个新需求,要延续合同一个月。结果国庆节后,收到消息,说客户改主意了,按照原计划下项目。正以为可以休息一下,多陪娃玩玩,结果当天就收到了两年前合作过的另一个项目的邀请。虽然这么背靠背地上项目,没有休息的机会,但这样一来时间利用率很好,也能减少被裁员的概率吧……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因为在新项目,记笔记频次变多不少。这时候发现两年不更新的 Taio 在 macOS 上的使用体验确实有点差,特别是做会议笔记的时候,文件无法拖拽到对应的文件夹,响应速度慢(但其体验在 iOS 上依然相当好)。开始寻找替代品。 一开始想着从过去用过的产品中寻找,但意识到自己很依赖 Taio 所提供的「在写文章过程中粘贴图片后,图片会处于当前文章所在同级目录下的 ./assets 目录中」的特性。突然想到这种事情其实 VSCode 肯定能很好解决,问了一下 chatGPT 就得到了答案,而且还比 Taio 做得更好,粘贴图片之后可以把当前文档名字作为前缀添加到图片文件的名字上。 "markdown.copyFiles.destination": { "**/*": "${documentDirName}/assets/${documentBaseName}-${unixTime}.${fileExtName}" } 然后要解决的就是通过快捷键打开笔记所在目录。之前不管用 Apple Notes 还是 Taio 我都习惯用 option + d 作为热键,但 VSCode 不仅用来写笔记同时也是日常开发的编辑器,如果把 option + d 绑定为 VSCode 快捷键,那每次启动只会打开 app 上次打开的目录。 Raycast 的 Quicklink 功能又派上用场了,把笔记所在目录路径作为 Link,VSCode 作为打开方式,创建好了之后再将热键绑定即可

October 16, 2025

2025 week 34: Codex

惊觉自己之前因为玩 Claude Code 起劲儿开通的 Apple 开发者账号已经三个月了,但一款产品都还没发布。于是乎用美区账号+礼品卡的方式订阅了 $20 档位的 chatGPT,用上了 Codex。本来计划是 $20 美金的档位肯定不够用得配合 GLM 的 Coding plan 才行,但实际用下来感觉 Codex 在 token 用量上比 Claude Code 小非常多,且效果也很好,用它帮忙处理上架前的最后功能调整,效果非常满意。 而且 chatGPT 的订阅相比 Claude Code 还有个好处是多了个图片生成的额度。比如其中一款拍照相关的 app 我迟迟未上架的原因就是懒得准备 App Store 的截图,但和 chatGPT 聊了聊它提出或许可以用插画的方式来代替。于是让它出了一版设计稿之后又逐张处理了一下,个人对效果还挺满意的。就是比较耗时,从讨论需求->设计稿->实际截图的制作,总共花了 5 个小时,其中有一些流程比如把 app 的截图放进 mockup 再进行排版,如果自己会相关的设计工具,应该会节约不少时间。 Before After 但最后审核给拒绝了,理由是截图没有展示实际使用的场景(Guideline 2.3.3 - Performance - Accurate Metadata)…🤦

October 6, 2025

2025 week 33: 学习 Crypto 套利

在 Twitter 上看到 HongKongDoll 分享自己的经历感觉有很大的收获,开始调整自己在 web3 上的投入。之前一直都是在二级市场买卖币,但感觉也可以了解一下 Crypto 套利。 先是简单看了一下出现在我 twitter 时间线上多次的 taresky 撰写的《无风险年化 360%?小白也能懂的 Crypto 套利》,等放假期间时间长点再来深入研究一下。还发现 bitget 和币安的 USDT 保本理财产品年化利率有 7% 左右,这么一算之前申请的提前还房贷亏了不少利息啊。

September 29, 2025

2025 week 32: 另一种形态的摄影设备

这周购置了一个新的玩具 DJI Pocket3,大概两年前就有兴趣,但因为一直需要抢购或加价,直到最近大疆大量放货才得以购入(我怀疑是要出新款了)。买之前思考过它能干什么,毕竟现在手机摄影效果已经很好了。自己的答案是:可以解锁一种新的形态来摄影。DJI Pocket 3 可以很方便地立在某个地方,然后用人脸追踪来捕捉一些第三人称视角的画面,手机受限于角度,没有实时画面反馈要做到的话还挺困难的。 可能是临近国庆节出游高峰,群里面刚好大家也在讨论购买什么摄影设备来更好地记录生活。我自己的感受是摄影设备只能买启动成本足够低且和手机拍摄差异足够大的设备。 对我来说启动成本低非常重要,重量,大小,启动速度缺一不可。 重量决定了是否愿意携带,出游的话太沉的东西是不可能能背在包里一整天的,很可能嫌沉就直接不带了。 大小决定是否方便从包里(无论是裤包还是背包)中掏出来,如果个头太大,或者拿出来不方便,其实也不会用于拍摄。普通人出游主要还是吃喝玩乐,不像是专业拍摄人员时刻领着一个设备。 启动速度很大程度也影响着拍摄意愿,如果从开机到拍摄需要超过 5 秒,我可能直接就用手机拍了。 与手机拍摄差异足够大。手机具备着便携性(而且出门一定会带手机)和启动成本极其低的优势,如果一款拍摄设备在画质或者形态上无法胜出,那多半也是吃灰的结局。 我曾经尝试过相机,就因为启动成本不满足重量和大小而吃灰。还购入过 Insta 360 的一款拇指相机,但因为拍摄效果和形态与手机太过于接近了,还是吃灰一阵子之后给出掉了。 DJI Pocket 3 几乎完美满足上面三项,只有 179g,个头小巧可以装进裤兜,启动到拍摄 2 ~ 3 秒即可,并且其云台和方形底座可以解锁手机无法实现的场景。很期待接下来可以用它来拍点什么。

September 22, 2025

2025 week 31: 语言学习的必要性

因为运动方式的改变,现在每天早上会跑去爬 5 趟楼梯,从 2 楼到 26 楼,一边爬楼梯就一边刷多邻国,每天的日语学习时间就稳定在 35 分钟左右,进度比之前快了许多。 不过随着 AirPods Pro 第三代的发布,收听面对面对话翻译功能引起了很多讨论,还是让我会想,现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必要性还有多大呢?如果效果真的如宣传片那样好,只要戴上耳机就能知道异国的对方在说什么,那花费数千小时(参考的自学英语的时间)意义何在。 有还不错的英语能力,是我觉得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投资。 由于国内的 mobile 开发需求量,学习资料并不多,也大多比较过时。所以英语阅读能力让我以很低的成本就掌握了大量的 iOS 开发领域的不对称信息,让我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就获得了还不错的竞争力。但现在 AI 的翻译速度和水平之高令人咋舌。而且母语的阅读理解速度还是要快许多,比如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就养成习惯,在邮件阅读列表里面看到大段英文直接通过 raycast 调用 extension 用 Gemini 2.5 Flash Light 翻译了。 而工作中我能用到的英文写作对大模型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所以现在相比其他英语不那么好的同事,我只有听和说的能力还有点竞争力,比如在和海外客户社交的时候,可以不卡壳地讲讲笑话拉近距离。但看到 AirPods Pro 第三代这样的产品,感觉这点竞争力应该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有点想把这部分时间花在其他地方了。 输入 《新哲人 04:旅行之必要》 ⭐️⭐️⭐️ 书不是我期待的包含对“旅行之必要”有正反两方观点的讨论,而是真的几乎一整本由不同撰稿人阐述旅行必要性的书。 不确定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内容确实乏味,大部分文字都从脑子上滑了过去,没有留下痕迹。但有时候会想起其中一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越能把更多细节交给无意识掌控,我们心灵的高级力量就越能被解放出来,从而做它本该做的工作”。 心灵的高级力量本来的工作是什么?

September 15, 2025

2025 week 30: 从 Apple Notes 迁移

这周又调整了一下自己写东西的方式。此前刚接触到 PARA 理念的时候觉得这种整理方式很简单且有效,刚好看了 Randy 写的《我如何使用 Apple Notes 做笔记》 ,感觉其记录和写作方法相当有说服力。就把笔记系统从 logseq 切换到了 Apple Notes,一开始体验还挺好的,除了想要将笔记分类无法使用带有层级的 tag。 大概半年,决定还是得换回基于文件的笔记系统。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没办法简单地让 AI 来访问到我的笔记。Apple Notes 它不是基于本地文件的笔记应用,也并不提供接受让 AI 访问所有的笔记。这一点还有点麻烦,毕竟工作和学习所记录的东西,还是希望能够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帮忙整理和分析一下。 第二,Apple Notes 没有 markdown 的支持,我写的东西还是很依赖于 markdown 的语法,毕竟有一些需要发布。 以及这段时间发现 PARA 对于我来说不太实用,我几乎不用 Area 和 Resource 的 tag。绝大部分记录的东西都能放进 project,所以有个一级目录已经足够了。PARA 徒增笔记创建的启动成本和维护成本,比如我需要在一个笔记状态变化(比如 resource/prompt 变到 project/side-project)的时候更新 tag,而 tag 不是内容,我经常会忘记。 笔记软件暂时选择了两年没有更新的 Taio,但其使用体验对我来说依然很好。 娱乐 依然是鸣潮,花了二十多个小时跟上了主线。很期待接下来清理地图和支线的体验,但依然很讨厌玩限时活动小游戏。

September 8, 2025

2025 week 29: 用车成本

随着儿子的年龄大了一点,逐渐在遛娃过程中把市区内的公园算是逛了个遍。于是乎动了买辆车的念头,这样可以周末带他去城市周边玩玩。 一开始看上了小米 YU7。在发布会当晚下单,但被小米汽车 app 的奇妙 bug 拦住了,锁单已经比较晚了。根据雷军微博公布的大定数量和过往 SU7 的交付数据,推测至少需要 40 周以上的交付时间。 第二天 app 内信息更新,需要 44 周。等待交付的过程中开始有点回过味来了。 首先 11 个月的交付周期太过于离谱。我和其他车主给的钱都一样,并没有因为多等待时间有任何优惠,但却被迫要等近一年的时间才能体验上国内竞争激烈发展日新月异的电车。 其次是在 “物有所值”(我自己写的一款还未发布的 app)上记录了一下,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原来用车成本如此之高。 一辆 25 万的车算用 8 年,每天用车成本 85。保险一年算 5000,停车费一年算 5000,(5000 + 5000) / 365 ,每天 28。 不算保养维修,这辆车单日用车成本来到了 113(85 + 28),这还没算电费油费。 同时还有机会成本,25 万我如果买短债或者理财,算稳定收益也有 3% 左右,一年 4500,每天 12。 113 + 12,每天用车成本达到了 125 元。 目前工作性质决定,日常几乎不去公司,就算去也是坐地铁更便捷。所以这辆车几乎只服务于周末带娃去城市周边游玩这个需求。如果我这一天租个还不错的车,甚至包车,其实也会比买车便宜不少。 这下不太想买车了。 输入 《理性思考的艺术》 ⭐️⭐️⭐️⭐️⭐️ 更喜欢那个副标题《如何好好讲道理》,这本书逻辑清晰近似繁琐地讲清楚了为什么要以及如何才能以一种尊重且谦逊的方式来讲道理。 娱乐 《鸣潮》 ⭐️⭐️⭐️⭐️⭐️ 游戏刚发售就下载下来玩了几个小时,体验其实还可以,但那时的我饱受《原神》大世界的重复劳动之苦,再看大世界探索和重复刷怪,只会觉得疲惫。但过去了一年多了,偶然在 B 站发现鸣潮做了非常多减轻玩家负担的优化,比如一开始就能用翅膀飞行探索大地图,地图宝箱可以通过雷达显现出来还有声痕的主词条可以指定。这些优化感觉态度比《原神》好太多了。所以打算给它一次机会。

September 1, 2025

2025 week 28: 年度主题

“年度主题”是从一个自己听了好几年的播客 cortex 中学到的概念。 简单来说它是新年愿望的模糊版,通过模糊目标来降低启动门槛,让人可以以更轻松愉快的姿态来达成目标,那些在新年这样特殊日子所产生的不一样的目标。 新年愿望通常是具体的: 要减肥瘦 10 斤 要每周读一本书 要找到新工作 但事实是这些具体且或许因为是新年所以期望甚高的目标,可能很容易就因为对未来预测不够准确而计划搁置。一旦计划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又会让人觉得气馁。在「现实就是无法很好地预测规划」和「我怎么这么差劲没有坚持好原本的计划」中陷入恶性循环。 而年度主题则要模糊且容易得到正向反馈得多,这一年可以是: 运动之年——在舒适和动起来之间,总是选择动起来。坐电梯还是走楼梯,选楼梯;地铁坐着还是站着,选站着…… 阅读之年——尽可能选择主动阅读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比如在看视频教程和看书之间,选择看书;有点空闲时间了,娱乐方式选择看剧和小说之间,选小说…… 机遇之年——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让自己更有机会获得新工作的事情,比如老板派活儿的时候,在「反正都要换工作了摆烂吧」和「多一次锻炼机会,即使在当前公司得不到回报,但下一份工作也能因为曾经承担过更多职责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之间选择后者。 大概是这个理念。因为目标比较模糊,所以可以在日常活动中灵活变通地通过各种手段来接近「主题」。 得益于 AI,我现在感觉自己距离一直以来都想发布一些自己的小工具产品的目标前所未有的近。所以对我来说今年的主题,就让他是发布之年吧。 也不仅仅局限于发布产品,还包括发布自己的周记,发布 VLOG,发布一些生活中拍摄到的有趣画面。 娱乐 《解除好友 2:暗网》 ⭐️⭐️⭐️⭐️⭐️ 虽然坏人的黑客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太强了会让人想有这能力干点什么不好,但依然是部节奏不错让人感觉紧张的好电影! 《伊甸》 ⭐️⭐️⭐️⭐️⭐️ 我以为是大逃杀类型电影,但其实是看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荒岛如何拱火。

August 25, 2025

2025 week 27: 开始觉得自己写了个垃圾

手上的两个 side project 又一次陷入了停滞状态。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过去也有数次自己开启了 side project,但写到一半觉得「可能除了自己,也不会有人想用吧?」就搁置了。尽管这次借助 AI 两个项目的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但也确实又开始觉得自己写了个垃圾。 无独有偶的是在这个状态下,恰巧在 twitter 上看到了 Randy 写的:「开始觉得自己写了个垃圾。这是个信号,说明是时候要发布了。」 娱乐 《赛博朋克 2077》 ⭐️⭐️⭐️⭐️⭐️ 当然其实也和这周开始重新玩《赛博朋克 2077》有关。 这款游戏是由 CD Project Red 制作,因为非常喜欢他们的《巫师 3》,所以当游戏在 PS4 上发布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预购了,并且游玩过程中完全没有遇到其他玩家抱怨的恶性 Bug。不过玩到了 50 个小时左右,开始觉得这款游戏不应该在我的 PS4 上通关,它值得更好的设备。于是乎就此停手,直到上周发现终极版打折,才再次购入并且重新开了一个存档开始游玩。一发不可收拾地玩了 22 个小时。

August 18, 2025

2025 week 26: 学习双拼 10 周

又测了一次双拼的打字速度,已经比较接近全拼了。比自己想象的慢了一些,但可能和在实体键盘上打中文很少有关系。不过现在看到一个词,几乎可以不需要思考韵母在哪里,仅仅凭借肌肉记忆来按下键盘了。颇为带感,像是在玩节奏游戏。 速度 全拼 87 字/分 双拼第 1 天 17 字/分 双拼第 3 周 52 字/分 双拼第 10 周 70 字/分 之前客户有给提供 copilot 使用,但用了一阵子感觉效果不好,加上写的项目 SwiftUI 占比有点大,那时候要通过 copilot for Xcode 在复杂项目里还原设计稿还是需要费相当大的功夫,所以其实有一段时间没用 GitHub copilot 了。这周打开 vscode 解决 git 冲突 的时候,突发奇想决定再试试,结果发现还挺好用的,特别在清楚知道上下文的时候。 尝试着用自己写 spec 的时间和耐心写了一个 promp,然后丢给 copilot for VSCode 以 ask 的模式问了一下「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模拟 claude code planning mode),然后再交给 agent 进行实现,结果产生的代码很好。 AI 产品果然不能付年费啊。 娱乐 《取消道格拉斯》 ⭐️⭐️⭐️⭐️⭐️ 讲一个主持人卷入一起「Cancel」运动的故事,一共只有四集但很多反转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来推荐这部电影。但总体而言是好看的!建议在不看任何和剧情相关的评价下观看。 《幻想生活 i 转圈圈的龙和偷取时间的少女》 ⭐️⭐️⭐️⭐️⭐️ 画风类似动物森友会的……怪物猎人?缝合了不少游戏的感觉。当意识到可以扮演所有职业,一个行为可以让好几个职业获益的时候,这个游戏一下子有趣了起来。比如挖矿可以升级采矿职业,挖出来的矿石可以造装备造福其他职业,造装备的过程可以让铁匠职业升级。由此有相当多的正向反馈,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August 11, 2025

2025 week 25: TDD: Terminology-Driven Development

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 TDD 工程师了,不是 Test-Driven Development,而是 Terminology-Driven Development。当需要实现一个功能时,我不再思考「怎么写代码」,而是思考「用什么术语」。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Thoughtworks 社招 mobile 开发的面试题是会要求做一个朋友圈出来,除了考察项目结构设计,层级依赖是否清晰还有代码风格之外,最重要的考察是是否有实现图片的三级缓存。如果是现在拿到这个面试题,只需要知道三级缓存这个概念即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不觉得有多少开发者独立实现的最终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会比 Claude 更好。 学编程的时候,总会看到「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原理」的描述。现在好了,连原理都不需要理解了,只需要知道「三级缓存」这个词汇即可。过去如果需要解决一个不熟悉领域的问题,除了要定位问题发现 root cause 之外,还需要根据解决方案的实现成本和可维护性来做决策,这需要对每个方案在当前系统中如何实现了然于胸才行。现在决策过程变成了定位问题,念出正确的术语即可交给 AI 实现。 术语即 API 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自然演进: 汇编时代:需要记住寄存器名称 Objective-C 时代:需要记住 MRC / ARC 内存管理 Swift 时代:需要记住语法糖 AI 时代:需要记住概念术语 每一层抽象都在让我们更接近「解决问题」本身,远离「如何解决问题」。现在的区别只是抽象层级更高了而已。 又想到一个比喻,就好像是中国人用成语来压缩信息。甲劝乙,现在对丙的喜欢可能是因为没太实际接触到丙,有可能只是自己想象中的喜欢。但如果甲乙都是中国人那可用上「叶公好龙」四个字,准确表达其含义和劝诫的立场。 AI 就是那个能够 decode 所有成语的人。

August 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