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 Toggl 数据看起来相当健康。在总共记录的 43 小时中,工作稳定占据了 20.4 小时(47.3%),而个人项目达到了 10.7 小时(24.9%)。

个人项目时间的增长,并非完全源于自律,更多是工作项目因合同与发布日期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一段“时间真空”。我把这些时间空闲投入到了第一个 Vibe Coding 实验项目上,因此更清晰地触摸到了当前 AI 辅助编程的边界。

这个项目以摄像头为核心,而我很快发现,AI 难以对需要实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功能进行有效调试。对于摄像头前后翻转、镜像处理、人体识别这类问题,它似乎难以理解。其结果就是,我花费了整整 5 个小时,消耗了近 200 条 message 额度,却依然没能解决一个关键的人体识别难题。如果再选一次,我应该不会选择一个以摄像头为主的项目,作为探索 Vibe Coding 的起点。

这次痛苦的调试经历,也促使我快速迭代了与 AI 的协作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版本:

  1. V1 - 直接指令式: 直接告诉 AI 我想要什么功能。这种方式很简单,但一旦 AI 的初步理解出现偏差,后续需要花费数倍的对话成本才能将其纠正,效率低下。

  2. V2 - PRD 驱动式: 我开始使用更擅长规划的 Google Gemini Pro 对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产出一份结构清晰的需求文档(PRD)。然后,我让 alex 基于这份 PRD 进行开发,显著提升了需求实现的准确性。

  3. V3 - TDD 流程驱动式: 这是目前的最高阶版本。我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项目 Prompt”,其核心是为 AI 定义了一套严格的 TDD (测试(Test)或者说任务(Task)驱动开发) 工作流。从 Tasking 拆解任务开始,每一个 sub-task 都必须遵循“编写失败测试 -> 编写实现代码 -> 通过测试 -> 反思”的循环。这本质上是把我自己的开发方法论“注入”给了 AI。

当我以为找到了与 AI 协作的终极工作流时,却撞上了另一堵墙:成本。TDD 流程虽然能产出逻辑严谨、质量颇高的代码,但它要求高频次、细颗粒度的交互。每一次任务拆解、测试、每一次实现、每一次重构都是一次对话。这种模式导致我的 alex message quota 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被消耗殆尽。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当前阶段,AI 生成代码的“质量”与“成本”依然是强相关的。虽然 AI 可以遵循 TDD,但在经济上,目前至少对我来说或许并非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娱乐

  • 《F1:狂飙飞车》 ⭐️⭐️⭐️⭐️⭐️
    因为 flypig 的一个评价「这是布拉德皮特自《点球成金》之后最好的作品」跑去看的。体验相当不错,尽管剧本比较老套,但还是看得热血沸腾。
  • 《热点》 ⭐️⭐️⭐️⭐️⭐️
    来自《重启人生》的原班人马制作,依然是编剧笨蛋节奏的那套日常对话吐槽的感觉。